父母会说话,孩子就听话
发布日期:2015-08-12浏览:864
常听不少父母抱怨: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像话,好好地同他讲道理,他却不以为然,道理比你还多,有时还把父母的话看成是毫无意义的唠叨。那么,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?
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:“没有不听话的孩子,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。”在现实生活中,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,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,缺乏对孩子个性的了解和起码的尊重,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效果,结果使孩子产生排斥、逆反心理,导致彼此沟通受阻。那么,父母如何说才能使孩子乐意听从呢?
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——教育的话形象着说
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,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,可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旁风。
直到16岁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,爱因斯坦的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,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。“昨天,”他父亲说,“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。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。你杰克大叔在前面,我在后面;我们抓住扶手,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。下来时,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,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。后来,钻出烟囱,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:你杰克大叔的后背、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,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。”
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:“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,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,脸脏得像个小丑,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去洗了又洗。而你杰克大叔呢,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,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呢,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。结果,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,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。”
爱因斯坦听罢,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。笑完了,父亲郑重地对他说:“其实,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,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。拿别人做镜子,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。”
爱因斯坦听了,顿时满脸愧色。从此,爱因斯坦主动疏远了那群顽皮的孩子,时时用自己作镜子来审视自己,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。
古语说:“养不教,父之过。”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。教育当然免不了要讲道理,但如何讲却大有学问。如果道理讲得过于空洞、抽象,孩子就会觉得晦涩、枯燥而不愿接受;但如果能从孩子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,运用比喻、类比、故事等方式,就会使道理变得形象生动,通俗易懂,从而使孩子易于接受、乐于听从。
上例中爱因斯坦的父亲可谓深谙此道。面对儿子又去疯玩的情形,他没有大加指责,也没有空洞地说教,而是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类比,揭示了“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,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”的深刻道理,使爱因斯坦在大笑之余幡然醒悟,从而自觉地改掉了整天与顽劣孩子搅和在一起的缺点,逐渐步入了人生正轨。
我家小杰倒是能管住自己——批评的话表扬着说
小杰最近迷上了游戏机,妈妈一催他,他就以“还差一点就过关”为由再磨蹭半个小时,妈妈为此训他不少,可是下一次他仍旧不改。妈妈决定改变策略。
周末,邻居家的太太带着儿子来访。小杰问妈妈:“我们能不能打一会儿游戏?”
“可以。”“不要。”两位妈妈几乎同时作答。
“你怎么让孩子打游戏呀?我家儿子上了瘾,连学习都顾不上,气得我把电脑都搬进我屋里了。”邻居家的太太满脸疑惑地说。
小杰妈妈则笑着说:“我家小杰倒是能管住自己,说一小时就一小时。”
一小时后,妈妈提醒小杰时间到了,小杰痛痛快快地退出了游戏。送走客人,妈妈立即表扬小杰:“你今天真守信用。如果你每次都是这样打游戏,妈妈就不会埋怨你了。”
果然,以后小杰每次打游戏,都自觉地上好闹钟。闹钟一响,就及时地退出。
“人无完人。”哪个孩子身上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。对孩子身上的毛病,做父母的当然应当及时纠正,但须注意说话的方式。如果一味地批评,特别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,就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。但如果能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,从正面引导孩子修正自己的不足,就能收到既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又保护孩子自尊心的理想效果。
上例中,在小杰提出玩游戏的请求下,妈妈没有当着邻居母子予以批评,而是满口答应,并说他“能管得住自己”,表扬中蕴含尊重和信任,使小杰高兴地自觉配合;“你今天真守信用……”一句,则是在表扬的同时提出希望和建议,忠言顺耳,最终帮孩子改掉了迷恋游戏的坏毛病。
你打算做什么生意呢——拒绝的话引导着说
高二暑假的一天晚上,小炜突然向父母提出,自己学习成绩不好,想退学做生意。一听这话,妈妈很恼火,极力反对,但爸爸却笑着说:“儿子想给我们减轻点负担,是件好事嘛。”在把孩子的妈妈劝回卧室后,爸爸与他一起在客厅沙发上坐下了。爸爸微笑着问他:“你打算做什么生意呢?”小炜说:“不知道,没仔细想过。”爸爸鼓励他马上想想,小炜心不在焉地说:“我看卖水果就不错。”爸爸没有否认儿子的想法,而是帮他分析:“这个生意应该不错!不过,你知道上哪进货吗?”小炜依然说不知道。爸爸接着问:“你了解这里面的差价有多大吗?”他还是说不知道。爸爸又接着问:“你掌握水果的保鲜技术吗?”小炜摇了摇头。爸爸再问:“你怎么筹到第一笔做生意的本钱呢?”小炜说没有想过。爸爸很“遗憾”地摇了摇头说:“爸妈都是拿死工资的,不可能给你提供资金,看来这个生意你是不能做了!水果这个东西,利薄,损耗还挺大,你即使能找到愿意出资金做这个生意的人,可你什么都不懂,人家也不敢给你投资呀!而且你看看现在批发水果的那些老板,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,你无论从货源上和资金上,都很难与他们竞争。”爸爸的这番分析使小炜意识到做水果生意的盲目性,觉得爸爸的话确有道理。爸爸又问他还有没有别的生意可做,小炜陆陆续续又想了几个,但每一个都在爸爸的透彻分析之后,被他自己否定了。小炜很沮丧,他开始明白自己低估了做生意的难度。
但是爸爸没有就此给他下回校读书的结论,而是循循善诱地说:“做生意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,要不大人都发了,轮不到你这么小的孩子去捞钱。你现在的任务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长大。”
小炜沉思片刻,点了点头,答应爸爸继续上学去,不再想经商的事了。第二年,他在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基础上,通过自己画画的特长,考上了一所美术学院。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总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。对一些不合理、不现实的要求,父母当然要拒绝,但要注意方式,如果态度生硬,语言粗暴,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上例中小炜的爸爸处理得就比较巧妙。面对小炜弃学经商要求的草率和盲目,他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,也没有大谈“没有知识将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”的大道理,而是在循序渐进的启发中让孩子明白自己想法的幼稚,最终一步步引导孩子把心从经商的“牛角尖”里收回来。
缺少沟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。父母与子女的沟通,是情感的需要,也是成长的需要。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:“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,就是与孩子谈话。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,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获得的。”
因此,为人父母者不妨向上述三位家长借鉴一下,在与孩子的沟通上动点心思、讲点艺术,切忌总是通过“眼(瞪眼)、口(责骂)、手(开打)”三位一体来完成对孩子的交流!
————摘自《演讲与口才》杂志
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:“没有不听话的孩子,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。”在现实生活中,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,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,缺乏对孩子个性的了解和起码的尊重,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效果,结果使孩子产生排斥、逆反心理,导致彼此沟通受阻。那么,父母如何说才能使孩子乐意听从呢?
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——教育的话形象着说
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,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,可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旁风。
直到16岁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,爱因斯坦的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,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。“昨天,”他父亲说,“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。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。你杰克大叔在前面,我在后面;我们抓住扶手,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。下来时,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,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。后来,钻出烟囱,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:你杰克大叔的后背、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,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。”
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:“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,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,脸脏得像个小丑,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去洗了又洗。而你杰克大叔呢,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,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呢,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。结果,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,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。”
爱因斯坦听罢,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。笑完了,父亲郑重地对他说:“其实,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,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。拿别人做镜子,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。”
爱因斯坦听了,顿时满脸愧色。从此,爱因斯坦主动疏远了那群顽皮的孩子,时时用自己作镜子来审视自己,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。
古语说:“养不教,父之过。”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。教育当然免不了要讲道理,但如何讲却大有学问。如果道理讲得过于空洞、抽象,孩子就会觉得晦涩、枯燥而不愿接受;但如果能从孩子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出发,运用比喻、类比、故事等方式,就会使道理变得形象生动,通俗易懂,从而使孩子易于接受、乐于听从。
上例中爱因斯坦的父亲可谓深谙此道。面对儿子又去疯玩的情形,他没有大加指责,也没有空洞地说教,而是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类比,揭示了“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,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”的深刻道理,使爱因斯坦在大笑之余幡然醒悟,从而自觉地改掉了整天与顽劣孩子搅和在一起的缺点,逐渐步入了人生正轨。
我家小杰倒是能管住自己——批评的话表扬着说
小杰最近迷上了游戏机,妈妈一催他,他就以“还差一点就过关”为由再磨蹭半个小时,妈妈为此训他不少,可是下一次他仍旧不改。妈妈决定改变策略。
周末,邻居家的太太带着儿子来访。小杰问妈妈:“我们能不能打一会儿游戏?”
“可以。”“不要。”两位妈妈几乎同时作答。
“你怎么让孩子打游戏呀?我家儿子上了瘾,连学习都顾不上,气得我把电脑都搬进我屋里了。”邻居家的太太满脸疑惑地说。
小杰妈妈则笑着说:“我家小杰倒是能管住自己,说一小时就一小时。”
一小时后,妈妈提醒小杰时间到了,小杰痛痛快快地退出了游戏。送走客人,妈妈立即表扬小杰:“你今天真守信用。如果你每次都是这样打游戏,妈妈就不会埋怨你了。”
果然,以后小杰每次打游戏,都自觉地上好闹钟。闹钟一响,就及时地退出。
“人无完人。”哪个孩子身上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。对孩子身上的毛病,做父母的当然应当及时纠正,但须注意说话的方式。如果一味地批评,特别是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,就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。但如果能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,从正面引导孩子修正自己的不足,就能收到既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又保护孩子自尊心的理想效果。
上例中,在小杰提出玩游戏的请求下,妈妈没有当着邻居母子予以批评,而是满口答应,并说他“能管得住自己”,表扬中蕴含尊重和信任,使小杰高兴地自觉配合;“你今天真守信用……”一句,则是在表扬的同时提出希望和建议,忠言顺耳,最终帮孩子改掉了迷恋游戏的坏毛病。
你打算做什么生意呢——拒绝的话引导着说
高二暑假的一天晚上,小炜突然向父母提出,自己学习成绩不好,想退学做生意。一听这话,妈妈很恼火,极力反对,但爸爸却笑着说:“儿子想给我们减轻点负担,是件好事嘛。”在把孩子的妈妈劝回卧室后,爸爸与他一起在客厅沙发上坐下了。爸爸微笑着问他:“你打算做什么生意呢?”小炜说:“不知道,没仔细想过。”爸爸鼓励他马上想想,小炜心不在焉地说:“我看卖水果就不错。”爸爸没有否认儿子的想法,而是帮他分析:“这个生意应该不错!不过,你知道上哪进货吗?”小炜依然说不知道。爸爸接着问:“你了解这里面的差价有多大吗?”他还是说不知道。爸爸又接着问:“你掌握水果的保鲜技术吗?”小炜摇了摇头。爸爸再问:“你怎么筹到第一笔做生意的本钱呢?”小炜说没有想过。爸爸很“遗憾”地摇了摇头说:“爸妈都是拿死工资的,不可能给你提供资金,看来这个生意你是不能做了!水果这个东西,利薄,损耗还挺大,你即使能找到愿意出资金做这个生意的人,可你什么都不懂,人家也不敢给你投资呀!而且你看看现在批发水果的那些老板,基本上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,你无论从货源上和资金上,都很难与他们竞争。”爸爸的这番分析使小炜意识到做水果生意的盲目性,觉得爸爸的话确有道理。爸爸又问他还有没有别的生意可做,小炜陆陆续续又想了几个,但每一个都在爸爸的透彻分析之后,被他自己否定了。小炜很沮丧,他开始明白自己低估了做生意的难度。
但是爸爸没有就此给他下回校读书的结论,而是循循善诱地说:“做生意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,要不大人都发了,轮不到你这么小的孩子去捞钱。你现在的任务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长大。”
小炜沉思片刻,点了点头,答应爸爸继续上学去,不再想经商的事了。第二年,他在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的基础上,通过自己画画的特长,考上了一所美术学院。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总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。对一些不合理、不现实的要求,父母当然要拒绝,但要注意方式,如果态度生硬,语言粗暴,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上例中小炜的爸爸处理得就比较巧妙。面对小炜弃学经商要求的草率和盲目,他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,也没有大谈“没有知识将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”的大道理,而是在循序渐进的启发中让孩子明白自己想法的幼稚,最终一步步引导孩子把心从经商的“牛角尖”里收回来。
缺少沟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。父母与子女的沟通,是情感的需要,也是成长的需要。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:“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,就是与孩子谈话。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,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获得的。”
因此,为人父母者不妨向上述三位家长借鉴一下,在与孩子的沟通上动点心思、讲点艺术,切忌总是通过“眼(瞪眼)、口(责骂)、手(开打)”三位一体来完成对孩子的交流!
————摘自《演讲与口才》杂志